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8日09时30分 |
1938年初,中共陕西省委派王力随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一旅到安康,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王力以发行报纸、刊物为掩护,将抗日救亡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兴安师范学校作为基点,在师生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现进步学生,开展建党活动。3月初,首先在毕业班二七级学生中发展了刘文彬、刘华、李开藩入党,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安康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兴安师范学校支部干事会,王力任书记。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党员发展到30多名。
1938年12月初,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张德生约见了从延安学习归来的刘文彬、李开藩,传达了省委决定:建立中共安康地委,刘文彬任地委书记,刘华、李开藩为委员。主要任务是整顿、发展全区中共组织,继续领导安康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2月,地委成员在岚皋佐龙李开藩家召开第一次地委会议,决定刘文彬、刘华、李开藩分片领导安康各县党的工作。佐龙会议后,他们先后在安康(今汉滨区)、旬阳、宁陕、石泉、岚皋等县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经过不懈努力,安康地委在除镇坪、白河以外的8个县均建立了党的组织,在安康地区发展培育了革命火种。
1940年1月,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对各级党组织提出了“储蓄力量,保持力量,准备在新的有利情况下,能够应付新的发展局面”的要求,刘文彬在回安康沿途的恒口、宁陕、石泉、汉阴等地传达省委会议精神。2月,地委在李开藩家召开了第二次地委会议,传达了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安排实行隐蔽、转入“睡眠”的措施,决定把地委机关设在巴山深处的紫阳县芭蕉口。
刘文彬、刘华在紫阳芭蕉口小学以任教为掩护,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贯彻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地委决定。同年春,芭蕉口小学近百名学生沿高桥、高滩、毛坝关等地春游时,沿途张贴的宣传抗日和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时局主张的标语,被国民党安康专员杭毅和紫阳县县长陈伟器发现,遂借口学生闹事,于5月13日,由陈伟器带人到芭蕉口小学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制造了“芭蕉口事件”。
刘华、刘文彬闻讯转移,途中负伤,在人民群众和进步乡绅的掩护下摆脱了国民党保安团的追捕,先后回到省委。
为贯彻执行党的“隐蔽精干”方针,以达到长期埋伏和积蓄力量的目的。根据中央的指示和本地的实际情况,1940年7月,省委宣布撤销中共安康地委。
抗战时期中共安康地委的建立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