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位置: 安康党史网 > 党史宣教 > 口述历史 > 正文内容

参加革命西进到安康的日子

作者: 刘凤翔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1日10时56分  
 

我于1931年农历七月初八出生在湖北省郧县城内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姓黄,因子女过多,我一岁时送给了城郊东菜园刘家,七岁上学,十一岁考入女子中学,因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每天跑警报,不能正常上课,后到棉织厂当了三年多的工人。

1947年12月30日郧县解放,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加各项群众活动,组织妇女翻身队,组织上让我当了妇女翻身队副队长、儿童团长。那时我在工厂上班,每次经过陕南公学,听到公学里传来的歌声,触动了我离开工厂走上革命的决心。陕南公学主要是我党为全国解放培养地方干部所建立的学校。1949年5月我考入陕南公学,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9月27日在石泉县妇联会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陕南公学学习了四个月时间。当时学校设有四个系:教育系、医学系、财会系、行政系,有1000余学生。我在行政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马克思列宁的有关著作。学习的重点是改造世界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研究问题,领会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学习方法主要是教师上大课,然后小组讨论。行政系分若干小组,和我分到同一小组的女同志有刘清芬、毕洪新等。毕业后她们二人和我一起跟随解放大军的胜利步伐西进到安康地区,并和毕洪新一起在刚解放的石泉县参与建立革命政权。

随着解放军在西北战场的节节胜利,陕南军区按照西北野战军的命令,歼灭在安康、汉中方向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我们陕南公学的学员也组建成干部大队奉命西进,在陕南区党委的领导下,离开郧阳县,开始了行军生活。出发时,当地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来欢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身灰色制服,身背背包和雨伞,开始了长途跋涉。行军路上的先头部队是十九军五十五师,给我们侦察道路和地形。凡是怀疑有地雷的地方,都用石灰划上圈,让我们小心通过。地方干部每班都安排一至二名解放军战士帮助我们工作。行军中严格按照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我们。西进路线为从郧阳县出发,经过十堰、包峡、黄龙滩、白河县等地到达平利县。到平利县后,牛蹄岭战役打响,这次战役打得十分惨烈,打下安康新城,后奉命又退回阵地,两进两出,双方伤亡都很大。随着安康等地的解放,12月初,我们到了石泉县城,结束了行军生活。

我们这批西进干部,在安康等地解放后分别被分到了安康、汉中和商洛地区所属的各县,接管被解放地方的国民党旧政权,开启了建立地方政权、开展革命工作的进程。我被分配到以亓雪峰县长为首的石泉县,全体干部共45人。这些人有来自山东、山西等省的南下干部,大部分是陕南公学的学员,女同志只有刘道瑞、毕洪欣和我三个人。石泉县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当时全县划分为五个区:一区城关、二区马池、三区迎风、四区饶峰、五区后柳。先在城关区我和刘道瑞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城东二里桥去督促粮款。后调到马池区工作一段时间,负责财务和妇女工作。1950年我被调回县上,做妇联工作。1950年6月3日,我主持召开石泉县首届妇女代表大会,会上我布置了今后妇女工作的四项任务;第一组织发动妇女积极参加反霸减租;第二是宣传贯彻婚姻法;第三发动妇女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和拥军优属工作;第四组织妇女参加农副业生产等。1951年6月,我被任命为石泉县妇联会副主任,1952年7月任主任。1956年1月调到地区妇联工作,任党组成员、组织干事。1958年调安康县妇联任主任。1980年调往安康地区托幼办公室任副主任,直到离休。


刘凤翔,女,湖北郧县(现湖北郧阳区)人,1931年7月出生,1949年6月参加工作,1950年9月入党。1949年10月西进,到安康后先后在石泉县妇联、安康地区妇联工作,1989年9月从安康地区托幼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离休。

本文于2024年6月6日经本人定稿,编辑时个别字句经本人同意作了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