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1日10时44分 |
回顾解放陕南的有关情况
汪 锋
1947年6月,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成立后不久,中央军委派我到该军任政治委员。同年8月,在陈谢兵团编成内,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后又同四纵十二旅投入了开辟陕南根据地,解放全陕南的斗争,现在,回顾这段往事,仿佛使我重新回到了转战豫鄂陕的日日夜夜,回到了40 多年前所生活战斗过的陕南革命根据地。
一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300里的正面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调动敌人20几个旅的兵力,揭开了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配合刘邓大军主力作战,7月19日,陈赓同志奉命来到党中央驻地--陕北靖边县的小河村。中央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命令陈赓同志,率领由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组成的一个作战集团,挺进豫西。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又被牵在陕北,陷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出师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后应当放手发展,东向配合刘邓、陈(毅)粟(裕),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8月22日夜和23日拂晓,我军在晋南和豫北发起了渡河作战,蒋军东起洛阳,西到陕州300里河防全线崩溃。渡河后,毛主席及时电告陈赓兵团;洛阳地区敌所必争,不应使用主力;主力应当向西,乘胡宗南在西面尚未完成部署的机会,抢占陕县、灵宝、阌乡等城,歼灭分散守备之敌,然后一路出陕东南,一路出伏牛山,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
8月23日,陈赓兵团乘胜向陇海潼洛进击,至31日,先后攻克新安、渑池、宜阳、洛宁等城镇,歼敌4000余人,在洛阳至陕县之间打开了缺口,胡宗南集团主力被迫从陕北南撤,并先后调集12个旅的兵力,分别组成第五兵团和陕东兵团,企图东西对进,夹击我军。
陈赓兵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于9月2日以第九纵队牵制敌五兵团,主力西进,展开攻击,经过半个多月的作战,歼敌陕东兵团等部3万余人,解放了陕县、灵宝、阌乡、卢氏等城,直逼潼关,威胁西安。敌人仓皇调集10个半旅的兵力,在西安、潼关地区布防,阻我西进。
“继续西进不易捕捉战机”,陈赓兵团依照中央军委电示,除留第三十八军及十二旅在豫陕边牵制敌人,创建根据地外,又挥戈东进,求歼敌第五兵团。
9月26日,陈赓兵团4个旅向东疾进,于10月2日在新安以西的铁门歼敌一个旅,敌主力退守洛阳。我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歼敌近4万人,割断了胡宗南与顾祝同两集团之间的联系,调动了进攻大别山和西北战场的敌人回援豫西、陕南,有力地支援了西北、华东野战军主力及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作战。
10月下旬陈赓兵团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除留一部在陇海路牵制敌人外,主力应南下”的指示,当即以四纵第十二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之十七师向陕南展开。
我军如能在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伏牛山以西纵横480余里的广大地域站稳脚跟,便可东下襄阳武汉,西进汉中陇南,北上关中西安,南挺四川成都。因而,进军鄂陕,创建陕南根据地,就成为一个关系到战略全局的军事行动。
二
创建陕南根据地是有良好条件和基础的。
陕南,地处川、陕、鄂、豫四省之交,是四省进出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地广人稀,便于机动作战,加之丹江、汉水横贯其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历代英雄豪杰养兵息马、积蓄力量之所。
陕南人民深受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而人民有着不畏强暴,多次反抗、起义,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这里是秦、楚相争的主要战场之一;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汉中盆地曾是刘邦养精蓄锐,回定三秦,进取天下的战略出发地;明朝末年,爆发了震撼全国的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也在这里转战,尔后占领中原,直捣京都;清末太平天国义军和民国初年的白朗起义都曾在此作战。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和动摇了历代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
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陕南有良好的基础。早在20年代,这里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兴起了农民运动。1928年,渭华起义的红军曾进入商洛地区,坚持武装斗争;贺龙、邓中夏和柳直荀等同志领导的红三军,亦曾到达这里,建立过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九军在汉中地区成立;红四方面军途经此地建立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程子华、徐海东等同志率红二十五军在此成立过鄂豫陕省委和游击根据地;1946年,李先念同志率部中原突围时,在此建立了鄂豫陕军区。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历尽艰难,八进八出,在陕南播下了革命火种。
正是在此基础上,1947年冬,陈赓兵团的第十二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之十七师,坚决响应中央军委“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号召,在参加豫西战役之后,乘胜进军陕南,创建了陕南根据地。
这里的秦岭山脉,高耸入云,气吞万里,峰峦叠嶂,纵横交错。部队跋涉在荆棘丛生的深山老林之中,翻不完的山头,越不尽的急流,加之这里气候多变,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狂风暴雨,时而高温酷暑,时而白雪皑皑,我军衣衫单薄,食不果腹,伤病员又多,进军倍受艰辛。但这支肩负重任的英雄部队,披荆斩棘,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以风卷残云之势,所向披靡。到12月底,我军连克八座县城,建立了六个县级民主政权和以两郧地区为中心的根据地,成立了2、4两个军分区。终于在陕南这个地区打开了局面,站住了脚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腹地插进了一把利剑。进而驰骋在汉水两岸,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最后解放陕南的历史任务。
三
坚持陕南斗争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旅和三十八军十七师等部队,紧密配合,在陕南人民支援下,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
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陕南根据地的军民,生死与共,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我军在攻击、追歼作战中,共牵制了敌人五个军,解放县城43座,先后共计歼灭敌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69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对于策应刘邓主力进军大别山,挥师中原;配合西北战场作战,保卫延安;进而配合二野和十八兵团进军西南,克尽偏师之功。
我军各级干部身先士卒,与广大战士一起,充分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艰难困苦中坚定而不动摇,团结而不溃散,勇进而不退缩。他们临危不惧,遇难不苟,顽强不屈,充分显示了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的本色。
我在陕南军区和区党委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发展、巩固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霸建政、土改减租、清剿顽匪的斗争时期。陕南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各级政府和广大指战员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在解放战争时期,陕南就有数万名青年参军,数十万民兵和民工自愿组成战地服务队,抬着担架,挑着粮食、弹药,跟随部队翻山涉水,长途行军,有力地支援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和襄樊、宛西、旬白、房竹、关垭子、牛蹄岭、川北和解放汉中等战役战斗。他们在激战中冒险抢救,昼夜不停地转运伤员,表现了高度的热情,先后涌现出6000多名人民功臣,有近万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
为了支援战争,人民群众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机关和部队使用,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和柴草,源源不断地送到机关和部队驻地;他们往返于千里崎岖山地、原始森林,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购买和运输药品、物资,支援前线;广大民兵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主动打击敌人,传递情报;妇女和儿童组织为部队日夜做饭做鞋,站岗放哨,保卫后方机关和根据地的革命政权。事实说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他们的英勇斗争,是我们创建、发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人民群众同我们党和革命军队亲如手足的深情厚谊,我终身难忘。
汪锋(1910-1998),男,1910年12月出生,陕西蓝田人,1926年参加革命,曾参加渭华起义,曾任中共汉中特委书记、中共陕南特委书记、中共关中特委书记。1947年7月任陈谢兵团前敌委员会委员兼西北民主联军38军政治委员,1948年6月任陕南区党委书记、第19军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和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甘肃省委、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1998年12月12日北京逝世。
注:本文摘录于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康地委党史研究室征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安康》第278--282页,199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