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位置: 安康党史网 > 安康党史网 > 专题研究 > 正文内容

西进安康综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1日10时24分  
 

西进安康

综述

陕南地处鄂、豫、陕、川四省交界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陕南是秦、楚相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在这里转战,尔后占领中原,直捣京都;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在此作战。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和动摇了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陕南具有良好基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这里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点起了革命星火。1928年渭华起义部队进入商洛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徐向前等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西征川北时转战陕南;贺龙、邓中夏和柳直荀等同志领导的红三军,在鄂陕边界武当山地区建立过革命根据地,并转战商洛、安康等地;红 29军在汉中地区成立;红25军长征到达陕南,转战商洛、安康、汉中,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安康走出,后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奔赴华北抗日战场;1946年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部中原突围,转战豫鄂陕,揭开解放战争序幕,为陈谢兵团强渡黄河、重建中原解放区埋下伏笔,包括陕南在内的豫陕鄂解放区成为了解放大西南的重要战略后方。

“西进陕南”是指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鄂西北进军陕南、解放陕南的这段革命历史。“西进陕南”既是解放陕南的重大军事行动,也是解放陕南后积极开展接管、建政、改造、发展地方的革命活动,为全面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批从鄂西北解放区出发、参加了解放陕南、第一批进入陕南各级机关和单位的干部亦被称为“西进干部”。

安康,是陕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进安康”是西进解放汉中前的重要一步。

解放战争后期的豫陕鄂边斗争形势

1947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在中共中央“大举出兵,经略中原”战略部署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进军豫西,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紧密配合,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把国民党的战略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实现了中共中央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47 年 8 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部于济源强渡黄河,发动豫西战役,相继解放了河南的渑池、新安、卢氏、灵宝等县城,开辟了豫西根据地。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谢兵团决定:以第三十八军第五十五师在陇海路牵制敌人;陈谢率主力四纵和九纵挺进豫西,歼灭各县守备之敌,建立根据地;以第十二旅和第三十八军大部向陕南展开。按此部署,陈赓兵团的四纵第十二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和陕南独立团共万余人,挺进陕南,建立了山阳、镇安、山(阳)商(南)、上(津)关(漫川)、郧西、郧阳等 6 个县级民主政权和以两郧地区为中心的鄂陕边根据地,驰骋在汉水两岸,牵制了陕北和豫西进犯之敌,还有力配合了西北野战军粉碎胡宗南军对陕甘宁边区的侵犯和支援中原战场我军作战。1948年1月1日,在郧西土门成立了豫陕鄂区第四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隶属陈谢兵团豫陕鄂后方工委领导,第十二旅政委李耀任中共豫陕鄂边区第四地委书记兼第四军分区政委,旅长刘金轩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十二旅副政委张明任豫陕鄂边区第四专员公署专员。之后,十二旅主力部队迅速向外出击,先后发起了旬(阳)白(河)、宛西、荆紫关战斗,解放了均县、白河、旬阳和淅川,打通了鄂陕与豫西的通道,使鄂陕、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全国解放战场战略棋盘上一个相对独立的解放区,切断了中原战场与西北战场国民党军的联系。

根据形势需要,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经党中央同意,于 1948年 5月 29日决定撤销豫陕鄂行政区,将原豫陕鄂行政区划分为豫西和陕南两个行政区。中原解放区由江汉、桐柏、豫皖苏、豫陕鄂、鄂豫、皖西 6 个解放区划分为豫西、江汉、陕南、桐柏、豫皖苏、鄂豫、皖西7个解放区。6月 7日,中共陕南区委、陕南行政主任公署、陕南军区在湖北郧县城关成立,隶属中原局、中原军区,下设二、四地委、专署、军分区(即原豫陕鄂二、四地委、专署、军分区)及十二旅、十七师。汪锋任陕南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兼行署主任(后改任第二书记、兼第二政委),时逸之任行署主任。刘金轩任军区司令员,陈先瑞任军区第一副政委(后改任副司令员),李耀任军区第二副政委。四地委管辖鄂西北郧西、郧县、均县及陕南山阳、山商、镇安、上关、白河等县,土地面积达 4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在陕南创建根据地”的战略目的。

“西进”前的干部南下

1948年秋,解放战争由战略进攻进入战略决战时期,在此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1948 年 9 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提出以下伟大战略任务:用 5 年左右的时间(从 1946年 7月算起),建军 500万,歼敌 750万,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夺取全国政权。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任务,同年 10月 10日、10月 28日和 12月 15日,中共中央进一步就从老解放区抽调干部作出指示和安排,即从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原五大解放区抽调五万三千名干部,随军到新解放的地区,建立政权,开辟新区。为贯彻、落实上述决定,华北局于 1948 年 10 月 29 日给各区党委发出指示:将已给中原局调走近千人及华北大学准备 2000 名学生外,北岳、太行、冀中、冀鲁豫5个区党委,各配备1个区党委架子;太岳和晋中两区党委共同配备1个区党委架子;不足部分由华北局党校准备。

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发出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对中央决定从老解放区抽调的 5.3 万名干部集中的时间和去向进行了具体安排和分配。华北局随之也对抽调南下干部做出了具体调整安排。随着全国解放步伐加快,中共中央于1949年5月30日和6月11日先后发布了第二次大规模抽调 38000 名干部南下、解决粤桂滇川黔宁青等地干部的办法。随着陕南地区陆续解放,为保证接管、建政等工作顺利推进,中原局先后给陕南派了 300 多名干部,包括陕南区的部队和太行、晋察冀、华东、中原等地区干部,这其中包括担任南下干部团二大队总支书大队长(南下前任冀南二分区地委组织部长)李力安、南下干部团二中队队员刘平西和梁湛山、杨芳荣等,他们参加了解放安康并在安康地方担任过领导工作。还有一支从华北解放区前往四川开辟工作的四川干部队(简称“川干队”)367人,于1948年6月抵达鄂陕边区的郧西县境休整,奉命留四分区工作待命,按照“两头往中间挤,一律担任副职”的原则,59% 分配到地、县任职,41% 分配到军队工作,加强了四分区地、县党政军机关领导力量,包括王逐萍、何兴义、龙文宇、王清佑等52名原“川干队”队员,均调入安康分区工作,有的担任县、区的领导工作。他们同解放区的其他同志一起,艰苦奋斗,在剿匪、支前、政权建设等方面积极工作,直至 1949年 8月被全部调去川渝参加接管新解放区。为了解决干部缺乏的问题,按照中央要求,陕南区党委及各地委、部队就开办了鄂政军政学校、两郧地干校、陕南公学 、鄂陕卫生学校等学校和短训班,“川干队”的一些领导和干部还担任了两郧地干校的领导和教员。通过这些措施,也加强了本地干部的培训,提高现有干部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各级各类干部近千名,有力保证了地方政权建设的人才需要。

西进陕南

随着西北、西南地区解放战事的胜利推进,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批示,陕南军区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下辖五十五师、五十七师),并成立了后勤司令部,5月8日,中央军委致电中原局,要求陕南刘金轩部沿汉水向汉中方面行动,配合第一野战军在关中战场的行动。陕南区委于 5月 12日在郧县城关成立了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分区专署及所辖各县市的中共县委会和县人民政府,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任命了白河县、旬阳县、平利县、岚皋县、安康县、安康市、汉阴县、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的部分县(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县人民政府县长或副县长,中共陕南区委任命了镇坪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5月 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陕南军区安康军分区成立。位于陕南区党委所在地郧县的陕南公学也掀起参军热潮,地方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决心随军西进解放陕南。5月 20日,第十九军部队开始从各驻地出发西进。随后,安康地委和各县委随后组成了西进干部工作队,向安康进发,沿途宣传群众,动员民工,筹措粮草,支援前线。

从1949年5月24日至7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兼陕南军区)先后发起了白(河)竹(溪)平(利)战役、关垭子战斗和牛蹄岭战役,接连摧敌4个军设立的3道防线,先后解放了白河县、竹溪、平利县城,直达安康新城,其间进行了30多次战斗,毙、俘敌12000余人,将国民党 10 万兵力牵制在安康以东,策应和支援了第一野战军进行陕中、扶眉、陇东战役,为胜利解放关中全境和陇东地区做出了贡献。为配合第一野战军的战略部署,第十九军奉命于 7 月26日撤出安康新城。五十五师向平利县转移,五十七师向旬阳蜀河转移,安康军分区撤至旬阳吕河、神河等地。根据上级指示,第十九军决定再次西进。11 月21日,第十九军分别在平利县城和旬阳蜀河镇举行誓师大会,号召全军“打到汉中去,解放全陕南”,并向五十五师、五十七师授旗,分南北两路开始第二次西进,两郧、商洛、安康等军分区独立团和各县大队负责清剿地方残敌,巩固后方。

1949年11月25日十九军五十七师进抵旬阳,国民党旬阳县自卫团团长段西屏起义。我军乘胜追击,接连攻克汉阴、石泉、西乡、洋县、城固,在汉中以西地域与入川的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会师,解放了汉中,尔后配合入川部队,接连解放勉县、宁强,直达川、陕、甘边。南路西进的五十五师于11月28日攻克岚皋城,30日解放紫阳县城,随后解放镇巴;并遵照第二野战军刘邓领导电示,负责清剿川北与陕南地区溃散国民党军队。商洛分区部队积极主动出击,穷追猛打境内保安团队,先后解放了商洛的 7 个县和安康分区之宁陕县。逃窜在川北巴山一带的国民党军2万余人被全歼、“川鄂豫陕绥靖公署主任”王凌云和其他军、师以上军官约 30 多人被活捉。西进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川北通江、万源、南江等县城。1950年 1月 11日,安康军分区独立七团和平利县独立营解放了镇坪县。至此,陕南全区乃至陕西全境获得解放。

伴随着军事上的胜利,从1949年5月24日起,中共安康地委带领所辖各县市(白河县、旬阳县除外)第一批309名干部从湖北省郧县出发,经白河、竹溪县西进,5月下旬至7月下旬往返于白河、竹山、竹溪、平利和安康之间,沿途宣传群众,筹措粮草,动员民工,支援前线。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西进工作队中有 240 名是陕南公学的学生,其中包括后来曾任安康地委书记的阎西贤等人。他们一路上日夜行军,风餐露宿,十分艰苦,但同学们自觉遵守群众纪律,帮助竹溪县、平利县组建政权。

1949 年 7 月底,第十九军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大西南的战略部署,主动撤离安康,移驻平利县和旬阳蜀河休整,中共安康地委机关和地直机关以及安康、汉阴、紫阳县工作队遂撤驻旬阳、白河县,石泉、宁陕、岚皋、镇坪县工作队撤驻平利县,开辟新区。8月4日中共安康地委机关进驻白河裴家河,领导地、县党政机关干部,以县为单位组织工作队,在白河、平利和旬阳县蜀河发动群众,组织民工,筹集粮款,支援前线;组建基层政权和地方武装,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培训干部,进行接收国民党政权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工作队内部发展党、团员,开展建党建团工作。

随着解放区域的不断增加,地方干部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共安康地委请求陕南区党委增派干部。陕南区党委很重视,派出了包括陕南公学学生在内的第二批西进干部,10月初从郧阳出发,这批干部就包括后来曾担任过陕西省政协安康地区联络组副组长董先根等人。此外,分配到陕南的华北大学或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华大”“革大”)组成的“陕南干部大队”200名干部,除30人分在商洛工作外,170人分配到陕南区党委所属机关,都编入“西进支队”,除个别留在了安康,绝大多数都随陕南区委机关西进汉中。

1949年11月28日随着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进入安康城区,中共安康地委、安康专署和安康军分区机关进驻安康城。安康、汉阴、石泉、紫阳等县人民政府,正式行使人民民主专政的职权。1950年 1月 11日镇坪全县解放,中共镇坪县委、人民政府机构人员随军入城。分配在安康地区、县、区乡级的西进干部服从安排,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安康解放后的工作

解放后的陕南现状是:陕西全境解放,基层革命政权纷纷建立,劳苦大众获得新生。但是,残余的国民党部队、潜伏的匪特和地主反动势力,并不甘心于失败,他们互相勾结,兴风作浪,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安康地委确定了“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肃清特务,建立各级地方组织,开展土地改革,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进行社会改造和城市民主改革”等重点任务,“西进干部”作为安康解放后地、县、区乡党政军群机关单位的首批干部主力,自觉地担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

1.参加清匪反霸肃特斗争。陕南解放前后,除边沿地区外,在内地经常活动的武装土匪,据不完全统计有3000人,大部分是国民党原有当地的乡保武装结合特务和收买利用的当地惯匪。胡宗南逃往大西南时,又进行所谓“10万地下军”(实为2万余人)开展“敌后游击”的布置,特务、恶霸、惯匪、烟匪、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等,给政权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从1948年到1950年,陕南区党委就把清匪反霸作为中心工作,集中力量打击各股土匪武装,清剿匪特,开展镇反运动。采取的方针是,在剿匪中,把军事进剿与政治瓦解紧密结合起来,对首恶者严惩,胁从者不问,投诚归顺者一律从宽处理;对罪恶滔天、顽固不化的匪首坚决镇压,做到宽严有别,处理得当。1950年 1月 17日,中共安康地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剿匪工作做出了安排。由于本区各县解放时间先后不一,大体分成三类地区,其工作步骤亦有不同:土改地区(白河、旬阳部分),半新区(平利、旬阳江南及白河少部),新区(安康、汉阴、紫阳、岚皋、宁陕、镇坪、石泉)。新区以剿匪收枪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分区基干团协同各县独立营以极大力量清剿秦巴山地土匪,达到消灭成股、收缴散枪、肃清匪特的目的。半新区大部地区已告平静,但还有暗藏匪特和少数散枪,其中心工作以反霸为主,结合肃清零星匪特收缴散枪。城市工作任务是加强治安工作,肃清暗藏特务匪徒和隐藏武器,同时恢复城市贸易与城乡手工作坊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加强税收,巩固金融。

作为新解放区,剿匪斗争异常残酷,安康匪患主要发生在紫阳、岚皋、平利、石泉、宁陕等地,尤以紫阳、岚皋两县为甚。1950 年 4 月,紫阳县竹铁珠区珠盘乡(现毛坝区)发生了瓦庙子、毛坝关、麻柳坝三起抗交公粮、摧毁区乡政权、杀害干部、烧杀抢掠的反革命武装暴乱,参加暴动土匪300余人,裹胁受骗群众400余人,造成包括西进干部竹铁珠区副区长贾国廉等17名干部、战士和革命群众被杀害;岚皋县西进干部禁烟工作组长、明珠区公所文教助理员芦化远正在七步乡群众家中宣传禁烟政策时,被反革命分子连射 8枪而牺牲,年仅 25岁。此外,反革命土匪武装抢劫财物粮食、打死打伤农民、损毁群众房屋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陕南军区、安康地委及时调整部署、作出安排,加强清剿残匪工作。到 1950年 7月底,基本上消灭了陕南股匪,从 1949年 5月至 1953年底,全地区剿匪歼敌5218名。同时到1952年底,安康地区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也基本结束,全区共逮捕反革命分子、特务、匪首、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 4015 人。镇反运动基本肃清了残留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反革命复辟的阴谋,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

2.组织支援前线工作。在西进解放陕南各县的进程中,西进干部和当地干部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广大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支援前线,很多群众宁愿自己吃稀饭,也要把省下的粮食和柴草源源不断地供给部队。有的妇女把自己的衣服剪裁做成军鞋,妻子送郎、父母送子上前线的事时有发生。成千上万群众组织起来,运送粮草弹药,抬担架抢救转运伤员。在人民解放军西进作战中,陕南区人民先后给部队支援400多万斤粮食,出动了近10万民工、民兵随部队担任各种勤务。平利、白河、旬阳等县在获得解放后,及时组织支前民工2000余人西进,直到汉中解放才返回家乡。

第一次西进的三个月中,白河、平利和旬阳、安康县的部分地区,分别建立了县、区支前委员会,派出了包括西进干部在内的 400 多名干部征粮180多万公斤,依靠5万多民兵肩挑背驮运往前线。同时,动员两万余人的常备民工和23万人的临时民工,共用58万多个工日。第二次西进时,白河、平利、旬阳县共筹集粮油马草等物资 4306639 公斤,做布鞋、草鞋2万余双,组织民工1.3万多人,成立了由891名青壮年民工组成两个支前大队随军到汉中,白河县还获得陕南军区授予的“支前模范县”光荣称号。

3.参与党的建设和巩固民主政权的工作。1949年 6月,中共陕南区委由中共中央中原局转隶中共中央西北局,陕南地区的各级政权组织同时归西北局和陕西省委领导。安康地区和11个县(市)委、县(市)人民政府迅速接管了国民党各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仅安康市就接收接管了90多个单位,五级政权,1200余人,同时积极健全各级组织,注重培养干部。安康地区解放之初,专区、县建立有16个党支部(专区5个、各县 11个)、团支部 3个,有中共党员 296名、团员 150名。为了培养干部,中共安康地委还采取短期培训的形式,在平利、白河县举办了三期训练班,参与培训了126名干部、95名教员,绝大在多数都分配了工作。到第二次西进解放安康全境时,全区有脱产干部366名,其中来自山西、山东等老解放区南下的干部119人、部队留地方干部113人,在两郧地区参加工作的西进干部134人,这些党员、团员和干部是安康专区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各级党、政、军、统、群机构和建设新安康的骨干力量。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新区政策,发动群众,摧毁保甲制度,组织成立区、乡、村政权,逐步建立健全文化、教育、工商、税务、银行等职能部门和群众组织,并使其发挥职能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尚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管理国家权力,安康专区采取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过渡形式,在县(市、区)设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主要听取讨论县(市)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工作报告、向人民政府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讨论有关县(市)改革等事宜。同时,成立了工青团等群众团体,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按照陕南区党委关于建立各级工农青妇群众团体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积极发动组建各种群众团体 。到 1952 年,石泉、汉阴、紫阳、旬阳、白河五县相继筹备和建立了县工会委员会,安康、旬阳两县成立了教育工会,全区有工会 64 个、工会小组 200 个、有基层工会干部 250 人。到 1951 年 10 月,全区建立了团县委1个、团县工委9个、团工委3个、团区工委16个,共有团支部 271 个、团员 3765 名,专区、县、区三级配备团干 219 人。1950 年 6月,安康、白河、平利、汉阴、紫阳、石泉、旬阳、岚皋等八县相继召开首次妇代会,成立了县妇联筹委会;宁陕、镇坪两县于同年7月成立了县妇联。

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共安康地委于 1951年 9月和 1952年 9月分别召开了中共安康地委首次代表大会和第二次代表会议,各县也先后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会议总结工作,指出问题,达到了党内团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中共安康地委还建立了纪律监察机构和组织部。

4.贯彻新区政策,推进“减租减息”,开展土地改革。在解放军西进作战和地方党委积极组织民工支前、进行安定社会工作的同时,陕南区按照“一面作战、一面建设”的方针,狠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首先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和纠正“急性土改”的做法,稳定中农,实行“减租减息”,减轻生产者的经济负担。并对未土改的乡村停止土改,开展双减运动;对已土改的村落实政策,进行土地调整。    

为了取得经验,指导“双减”工作的顺利开展,安康解放后,按照中央、中共中原局、中共西北局和陕西省委制定的方针政策,在各县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新区在土地改革开始之前,普遍进行了减租减息和退押工作,主要是减少农民交给地主的一部分地租(一般为“二五”减租,即减 25%);同时减交农民向地主借贷的一部分高额利息。按照中共安康地委 1951年 1月关于农村减租、处理债务的指示,积极组织贯彻落实,认真开展反霸减租和退押运动,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初步改善了生活。同时,许多农民在这场斗争中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各地建立起以农民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具有战斗力的农民协会组织,以及青年团、妇联、民兵组织,进一步强化了党领导下的各级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为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从1951年10月下旬开始,安康地区在全区10个县、73个区、813个乡镇分三批全面开展土改运动。在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后,开始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通过土地改革,较彻底地消灭了封建经济,成功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使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广大西进干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新区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实行互助代耕,调剂种子,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等;号召农民发展土特产生产;鼓励工商业者大胆经营,活跃市场,建立国营货栈和贸易公司,收购土特产,组织外销,换购农民急需物资;适时发展水利、交通、邮电等事业。截至1949年10月,陕南区就已经能与其他解放区通车、通邮了。

5.参加整党整风和“三反”运动。随着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上的问题,按照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安康地委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分批整训,开展整风运动,以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错误,克服居功自傲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并推行合作化运动,开展了建党整党工作。

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又按照中央、省委的指示,开展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安康的“三反”运在各级“节约检查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迅速在党政机关、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中开展,从1951年10月下旬开始到1952年9月上旬结束。整个运动分三个阶段,安康专区机关参加“三反”的干部共1301人,各县区乡参加运动的干部4260人,违法违纪的干部及时得到了处理。1953年又按照中央指示,参加了“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斗争(简称“新三反”),经过“三反”运动,打击了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和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觉悟,纯洁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三反”运动也健全和改进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社会风气,同时,培养锻炼了党员干部,全区新发展党员1854名,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得到了培养、锻炼,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包括西进干部在内的各级党员、干部,还在建国初的三年恢复时期,积极支援抗美援朝运动,组织开展禁烟、禁毒、禁赌运动和废除娼妓制度,宣传贯彻实施新的《婚姻法》,推进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新社会风气;参与组织进行了工矿企业、城镇民主改革和公安司法领域的改造与发展,积极组织推进工商业和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西进干部服从指挥、恪尽职守、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任劳任怨、奉献不止,为安康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西进”成为一段光荣的历史,“西进干部”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但是,那一段岁月、那些普通而英勇无畏的西进干部的故事,必将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感恩奋进、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