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位置: 安康党史网 > 安康党史网 > 专题研究 > 正文内容

安康市“三线”建设综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14时57分  
 

安康市“三线”建设综述


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      张涛

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目标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其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它对后来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三线”,一般的概念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指沿海和边疆的前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带。其中川、贵、滇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根据当时中央军委文件,从地理环境上划分的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这一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属于“大三线”的范畴之内,通过其境内的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是当时“三线” 建设的重点工程。因此,安康市的“三线” 建设主要是围绕襄渝、阳安铁路的建设展开的。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6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同美、苏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安全处于五个方面的威胁当中。

首先威胁中国的是苏联。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扩大到国家关系领域,边界争端不断发生。自19608月到196410月,中苏边境地区共发生千余次冲突,1964年勃列日涅夫当政后,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苏联的一部分战略导弹也指向了我国几个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苏联还派兵进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并且试图对我国正在搞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第二个威胁是美国。美国对我国实行了紧缩包围圈的政策。从60年到64年,美国和我国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签订条约,结成反华同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了“半月形”包围圈,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19648月,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方,把战火烧到了我国南大门。

第三个威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反攻大陆”,蒋介石加紧派遣武装特务对我国东南和其他沿海地区进行袭击,妄图在我东南地区建立大规模进攻大陆的“游击战走廊”。

第四个威胁来自印度。中印边境很紧张,印度军队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向我发动武装进攻。

第五个威胁来自日本和南朝鲜。他们与美国结盟,国内有美国的驻军,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

在这五方面的威胁当中,手中握有核武器的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最大。中国当时没有核武器,在遇到核打击时,是没有任何回击能力的。面对这些威胁,毛泽东做出了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中国也要搞一点原子弹。他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毛泽东并不把搞原子弹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他在 1961年9月24同蒙哥马利的谈话时说:“我们也准备搞一点原子弹”、“哪年搞出来,我不知道。美国有那么多,是十个指头。我们即使搞出来,也是一个指头。这是吓人的东西,费钱多,没有用。”中国要用很少一点钱搞试验”。毛泽东认为,重点应该放在扎扎实实搞三线建设上,因此他的第二个选择,就是搞三线建设,而搞原子弹也是合并到三线建设这一大框架之中的,是在“三线”搞原子弹。所以三线建设处于毛泽东战略决策的核心地位。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1964515日到6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19648月,毛泽东在总参谋部关于对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的专门报告中批示说:“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 此后,有关部门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报告确立了今后不在一线,而是转入三线、二线建设的战略方针;报告制定了一线的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措施;报告提出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此后,10月30,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19693月,由于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使中央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作了更为紧迫和夸大的估计。在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写入了“准备同苏联、美国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内容。备战不仅成为“九大”的重要议题,而且成为今后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三线建设也因此而加快了步伐。在此之前,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但交通闭塞的状况制约该地区的加快发展,因而修建一条联通大西南的通道——襄渝铁路,更显得迫在眉睫。19691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修建襄渝铁路并要求1972年通车。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师、2师、6师、7师、8师、10师、11师、13师等奉命进驻安康修建襄渝铁路。至此,安康市的“三线”建设全面拉开了序幕。

二、安康市“三线建设”

安康市“三线”建设主要包括襄渝铁路、阳安铁路以及配套的安旬、旬白、恒紫、镇旬等公路建设工程;其次是石泉、安康水电站的建设工程;三是一些医院、工厂的迁建及新组建的企、事业单位等;四是一些军工及涉及军工的企、事业单位的迁建及新组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康当时的“三线”建设。但最基本、最核心、影响最大的建设是围绕襄渝铁路、阳安铁路修建进行的,本综述主要叙述这一方面的内容,按1969年解放军铁道兵进驻安康算起,到198010月襄渝铁路电气化,安康地区“三线” 建设共历时12年,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领受任务,成立领导机构

1969年,安康地区革委会为了加强安康地区“三线”建设和建设速度,抽调领导干部,组建了安康专区革委会公路建设联合指挥部,并于196961日下发了“关于修建支铁公路有关问题的通知”【安专革发(69051号】,决定成立“安康专区革委会公路建设联合指挥部”,为了有利于真正发挥这一机构的领导作用,全面兼顾,统一口径,及时解决问题,联合指挥部领导班子成员共由十三人组成。其中专区革委会抽一名常委,派两名解放军代表,抽调二名领导干部,安康县、紫阳县各抽一名领导干部,公路局第一、二工程队各参加一名领导干部并各选一名工人,参加领导班子,并建议省公路局、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各抽一名领导干部,共同组成联合指挥部领导班子。联合指挥部内设政工(包括办事组)、生产(包括投资管理、材料供应、物资运输等)两个组。

为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修建襄渝铁路的决定,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发出了《关于保证修建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几个主要问题的通知》【陕革发(197051号】,组建了代号为“2107”工程建设陕西省指挥部,指挥部由省革委会副主任肖纯、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学廉、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尚志功、安康军分区副司令员张博林、省革委会和安康地区革委会干部张平山、马平定以及铁道兵十一师副政委王强、省物资局郭建汉、电管局的一位负责同志共九人组成。肖纯同志任总指挥,李学廉、尚志功、张博林、张平山等同志任副总指挥。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张博林、张平山、马平定、王强同志主持。指挥部设在安康,在西安设联络组,负责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工作。指挥部设办事、民兵工作、后勤三个组,组长由省指派,副组长由安康地区和铁道兵共同指派,指挥部经费列入安康地区财政开支。文件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保证襄渝线施工的公路、要迅速突击建成”的指示,要求:恒口至紫阳公路力争于当年“七·一”修通;渔渡坝至紫阳县界公路力争于8月份修通;安康至旬阳、旬阳至白河、紫阳至镇巴县界公路力争于10底修通。要求安康地区修铁路的常年民兵除上半年2万人外,下半年分期分批再上3万人。

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安康军分区、各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随即按照工作部署也联合组建了“2107”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承办民兵抢修襄渝铁路的工作任务。因当时襄渝铁路安康段沿线没有公路,因此必须先修公路和便道,才能开展铁路施工,(整个襄渝铁路陕西段有两个县不通汽车,就是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和旬阳县,而当时全国仅有四个县不通汽车,可以想像当时安康的交通状况之差),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有抢修襄渝线任务的各县革委会于1969年底开始进行修建抢修襄渝铁路配套公路的工作。如安康县革委会就决定从19701月至3月底4月初,开始抢修“五茨”简易公路,计划上劳2700余人;从3月下旬开始修建恒紫公路,计划上劳14180人;自620日开始,抢修安旬公路安康段建设任务,计划上劳8000人;8月中旬到9月中旬抢修安岚公路安康段建设任务,计划上劳3000人。

为使襄渝铁路和陕南“三线”建设顺利进行,19708月,中央又批准立即抢修阳安铁路工程建设任务。陕西省革委会、陕西省军区为确保这项任务的完成,成立了代号为“1101”工程建设陕西省指挥部,并将阳安铁路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下设东、中、西三个分指挥部。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负责领导东段的修建工作。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联合成立了“1101”东线指挥所,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陈平,安康军分区副司令员范长林、副政委董瑞海、副司令员王英才等同志分别任正、副指挥,全面领导阳安铁路东段的整个修建工作。同时,各相关县汉阴、平利、石泉等也相应成立了分指挥所。

(二)广泛动员,组建民兵队伍

 1970年4月6,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向全地区人民发出了《关于充分发动群众立即投入抢修襄渝铁路和公路的紧急通知》【安地革发(70035号】,通知指出安康地区除紧密配合铁道兵施工外,必须在197012月以前,抢修完成为襄渝铁路服务的五条公路。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我区210万人民的最大关怀,最大信任。各级革委会和广大群众,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修建这条铁路的伟大战略意义,根据政治修路,群众修路,勤俭修路的原则,立即动员起来,大打人民战争,以临战的姿态,以跃进的步伐,革命加拼命的英雄气概,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要加强领导,狠抓组织落实。各县抽调的民工,按民兵建制,分别编成团、营、连等。各县革委会要有一名副主任或常委担任民兵团的领导,各营、连也要抽调相应干部担任主要领导。

1970726,“2107”工程建设陕西省指挥部发布《民兵动员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对参战民兵的组织,规定“在原属地、县、区、社、队的基础上采取部队编制形式编成民兵团、营、连、排、班,一般以14-16人为一个班,3-4个班编为一个排,3个排编为1个连,3-5个连编为一个营,男女民兵分开组编。同时,对人员配备、领导设置、卫生机构、从属关系、政治工作、工资标准,工程管理和物资材料供应,生活物资供应和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对于工程管理,该办法规定,“民兵到达工地后,由所配属的部队,公路指挥部进行任务交底,明确民兵团、营、连的任务和工期,并共同研究劳力安排和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铁路民兵连在单独执行任务时,应每月制定施工计划,建立工程旬报制度,掌握工程进度,进行劳动力分析,部队每月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月底对所报的完成工程数量进行一次调整”。同时对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也提出了要求。该办法的出台从民兵、组织、思想、物资保障和待遇各方面保证了铁路工程的顺利进行。

19708月,根据上级安排,“1101”工程即阳安铁路的修建正式启动。108日,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向全区人民和民兵指战员发出《关于抢修襄渝、阳安铁路的动员令》。继地、县动员会和动员令后,各县紧急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利用一切宣传工具,采取召开干部会、民兵会、群众会、誓师大会、办学习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毛泽东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和抢修襄渝、阳安铁路的重大意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发动工作。广大民兵的政治觉悟和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全地区范围迅速掀起了一个踊跃报名抢修铁路、各行各业积极支援“三线”建设的群众运动。运动中,广大干部、民兵纷纷写申请、表决心,要求报名参加抢修铁路。许多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争相报名上“三线”,绝大多数区、社、队的主要领导都亲自上阵,主动要求带领民兵抢修铁路。通过深入动员和踊跃报名,仅参加抢修阳安铁路的季节民兵就达8万人,许多学校四年级以上学生利用放寒假时机也加入抢修铁路战斗之中。全区很快动员了30多万民兵,投入两条铁路建设中,其中115000名,编成3个师辖23个团和一个独立团,配属铁道兵4个师修筑襄渝铁路;其余187000名,编成4个师辖64个团,配属铁一局修筑阳安铁路安康段。

(三)为修建襄渝铁路进行的公路建设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经十堰、安康、达县到达重庆,穿越鄂、陕、川三省,全长915.6公里。襄渝铁路陕西段系指安康地区的白河、旬阳、安康、紫阳4县,全长约300公里。襄渝铁路是以“山、散、洞(即进山、分散、入洞)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的,在安康境内的线路几乎大都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再加之安康的交通条件本来就很落后,工程所需的各种建材、设备如何快速运抵工地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先期修建公路刻不容缓!

1970817,国家计委在《关于加速襄渝铁路建设会议纪要》中指出:“陕南五条公路的建成对促进襄渝铁路中段全面展开施工,是一项带有决定性的任务,要抓紧施工,力争早日通车。”这五条公路指的是安旬(安康至旬阳57公里)、旬白(旬阳至白河129公里)、恒紫(安康县恒口到紫阳76公里)、紫巴(紫阳至镇巴县界65公里)、渔紫(镇巴县渔渡坝至紫阳县界40公里),总长367公里。共有土石方1682万立方(石方约占82%)、防护工程26万立方、各型涵洞1165道、大中桥102座、小桥48座、公路隧道两座、半隧道6处。沿线爬高山、跨深谷、穿峭壁、越险滩,地势险峻,地质复杂,人烟稀少,交通极为困难。如恒紫路上的望河垭,渔紫路上的光棍梁,海拔18002000米,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夏天经常是狂风暴雨,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渔紫路穿岩河一带,两岸岩石直立,高达200米以上,中间是急流河水,仅几尺宽,当地群众说:“抬头只见天一线,低头一看水如箭,两边怪石丛云霄,猿猴欲度愁攀援”,故称“一线天”。修建这五条公路,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安康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19703月起,先后开工修建这5条公路,分期分批共上了9万民兵,大打人民战争,以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险,截止19713月份,分别用了六至十个月的时间,全部修通了5条公路。完成土石方1542万立方,防护工程17万立方、涵洞532道、大中桥37座,小桥18座,公路隧道1座、半隧道3处。5条公路的修通,对襄渝铁路陕西段按时全面施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结束了我市紫阳县、旬阳县不通汽车的历史,对加速安康建设,发展安康经济、促进安康工农业发展,改善安康人民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广大安康民兵通过修公路炼了思想、炼了作风,学了技术,巩固了组织,为参加襄渝、阳安铁路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修路过程和主要做法是:

1、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遵照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伟大教导,在组织广大民兵修路过程中,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运动,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修路三线指战员。其次是在广大民兵中广泛开展学习人民解放军的群众运动,在民兵中普遍开展“四好”连队运动。在开展“四好”运动中,各级民兵组织坚持劳武结合,把训练与施工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进行军事训练,通过训练,提高了广大民兵的集体观念,增强了修路的斗志和干劲,提高了广大民兵的素质。如旬阳、白河等5个县在军训中参加实弹射击的有7407人,其中达到及格的5112人;安康县等6个县在工地训练出爆破手7047人,技术员1591人,安全员9318人,医护人员1901人。三是在广大民兵中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各级民兵组织领导广大民兵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学习模范英雄人物的事迹,开展了向铁道兵英雄战士徐从伙的学习活动,使广大民兵树立了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施工中,安康人民创造出许多个奇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安康县八一基建团民兵王治安在一次清除危石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几次痛得晕过去,从不叫一声。紫阳民兵团修建紫巴公路,在70625日发生大塌方,31名民兵不幸壮烈牺牲,当地区、社、生产队,立即补上新民兵,弟接兄、妻接夫、子接父的就有14人。旬阳县民兵团吕河营民兵刘兴旺,在施工中不幸牺牲,他父亲刘正茂化悲痛为力量,接过儿子镐把,第三天就来到了工地。四是在民兵队伍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各县在民兵上场时,抽调县级领导成员、科部长,担任了师、团干部,区级领导担任营的领导,公社抽调脱产干部担任连队的领导工作,迅速组建了民兵师、团、营、连党的组织。党组织的成立,狠抓了民兵干部思想革命化、“四好”运动、领导了整党、建党和“一打三反”运动,发展了党、团员,建立了以党、团员为骨干的政治思想队伍,在施工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2、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

修建五条公路的任务下达后,各级革委会大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向广大群众宣读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大讲修建襄渝铁路的伟大意义,使广大群众听说毛主席号召建设“三线”、认识到为什么要建设三线,广大人民群众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了群众建设三线的热潮,纷纷写申请书、决心书、保证书,要求参加三线建设,早日建成襄渝线,让毛主席他人家睡个好觉。涌现出不少父子相争、兄弟相争、姐妹相争的动人事例。据旬阳县蜀河民兵营统计,上场的2700民兵中,父子同上的46人,兄弟同上的148人,姐妹同上的88人,夫妻同上的42人。紫阳县高滩81岁贫农老大爷彭万顺,自带干粮到工地和民兵一起修路9天,别人问他:“你这样大年纪还来修路?”。他说:“毛主席给我们修筑幸福路,我不来修路对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

同时后方大力支援前方,“人民自己起来进行的战争,这才是名负其实的人民战争”,“后方”的群众听说三线工地生活困难,就主动给工地送柴、送菜、送工具;听说工地材料缺乏,有的群众就把自己准备修房子用的木料送去工地,有的把自己的棺木送到工地。各县革委会组织“后方”的群众到工地进行慰问,各师、团组织工地民兵到“后方”去汇报,大大激励了广大民兵和群众的斗志。

3、大力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五条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材料缺,安康人民在困难面前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己动手样样有”,广大民兵指战员,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没有房自己盖,工具不够自己带,炸药不够自己造,没有条件自己闯。旬阳与镇巴两个民兵师就自砍、自制、自编、自打各种工具和工具把18万件,就地取材盖工棚1500多间;白河民兵团自己制炸药300多吨。施工地交通不便,物资运不上去,就自己背。安康县民兵一团一营凭着两个肩膀两条腿,爬山涉水,风雨无阻,先后运送各种材料、物资80多吨和粮食50多万斤。70年夏天,驻紫阳毛坝的部队和民兵,自己背运粮食,因天热、路远、汗水浸湿面袋,到工地后,一袋面粉就增加了5斤重。二是在公路建设施工中,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节约了材料,促进了施工进度的加快。三是各民兵师、团以铁道兵部队为榜样,积极创办为施工服务的各种小工厂;利用工余时间,大搞农副业生产,养猪、种菜,改灶节约燃料;大力采集中草药,推广中草药和新针疗法治病等,有力的保证了广大民兵施工中的生产生活。

5条公路修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修筑公路的经验,过于强调施工进度,施工工具、设施简陋,安全防护工作重视不够,再加之施工地段自然条件恶劣,安康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19701230日统计,因违章操作、塌方、翻船、沉船等事故,共牺牲民兵196人,病故等其他原因牺牲52人,合计248人,另重伤141人。

(四)抢修襄渝、阳安铁路

1、抢修襄渝铁路

19702月,襄渝线建设全线启动,安康地区为了保证襄渝线的建设,根据国家计委 “关于加速襄渝铁路建设会议纪要”的通知全力修建安旬、旬白、恒紫、紫巴、渔紫五条公路,在70年底,达到初通,但当时2107指挥部为了铁路早日开工,于1970年底先后将修建公路的民兵陆续转入铁路施工,安康民兵开始了修建襄渝线的施工。

襄渝铁路是一条以隧道、桥梁为主的铁路干线,桥隧总长度占全线的45%,超过了成昆铁路,是20世纪中国建成通车的铁路干线中桥隧密度最大的铁路。而襄渝铁路陕西段更是险峻艰难,桥隧折合单线长度215公里,为线路长度的81.5%,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沿线地质复杂,大量的破碎地表和变质岩占据“半路江山”,处处危崖纵深,沉积浸蚀断陷,泥石流、地下水、山体滑坡、隧道塌方冒顶随处可见,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施工中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在安康“三线”建设中,重大事故大多发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这里的伤亡率也是最高的。2107工程陕西省指挥部《关于1970年民兵伤亡事故统计报告》【陕指发(1971002号】指出据不完全统计70年襄渝铁路修建中牺牲206名,重伤166名,其他原因牺牲62名。面对重重困难和死亡威胁,安康人民不畏艰险,与铁道兵部队、学兵连并肩战斗,团结协作,较好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抢修任务,19731013日、19日襄渝铁路西段在安康地区安康县南溪沟、东段在安康地区旬阳县大棕溪两处先后接轨,至此安康地区襄渝线全线贯通。

据不完全统计,在抢修襄渝铁路3年多时间的战斗中,安康人民配合铁道兵共完成隧道141条、桥梁218座、涵洞28000余米,路基土石方6000余万立方米,以及挡墙、护坡、排水沟、道碴、房建等任务。在施工中,安康人民创造出多个奇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如民兵一师三团(镇坪团)二连在隧道施工中由于缺氧,四个工班连续昏倒36人,他们稍一清醒又继续坚持战斗。五十多岁的老民兵张秀才昏倒后被部队抢救醒来,听说还有1个小时下班,立即跑回洞内继续战斗。该团三连在20多米高的县崖上打眼放炮开片石,每天4点钟就上工,一天坚持12个小时施工,确保工程进度。如拥有54名女基干民兵的安康县民兵独立团“铁姑娘排”,平均年龄18岁,1969年冬建排后的两年中,连续参加重建八一水库、抢修安旬公路和襄渝铁路三个战役,多次出席县、地、省和兰州军区积代会,被省革委会,省军区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711月,在接到修筑襄渝铁路任务后,这些“女兵”们背着背包急行军几十里赶到旬阳县石砦坡,自己动手筑地基、打土墙、砍木料,硬是在一片光秃秃的山坡上建起了一排排民房,随后又坚决要求进入隧道作业。进隧后,她们克服生活、气候、技术、生理等种种困难,迅速掌握各种技术,80%的人学会打风枪;在隧道内出碴时,有的姑娘劳累昏倒,醒来后又跑到工地干。据不完全统计,在隧道施工中,她们打了5000多个石眼,放了5000多眼炮,从未发生过事故。春节期间,她们提出“春节不回家,工地闹革命”的倡议得到几十万“三线”民兵的响应,推进了工程进度。再如王忠定烈士,生前是安康县民兵第一师四团四营十九连战土,该连在完成抢修恒紫公路的任务后,转战襄渝铁路,承担了开挖岚河隧道平行导洞的主要任务。在施工中,因距作业面30米深处的汽油桶意外着火,隧道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在距作业面20多米检查轨道的王忠定,奔向出事地点,大声命令民兵撤出,由于风枪鸣吼,民兵竞没有觉察,他立即冲上去关闭了两台风枪,指挥民兵撤离脱险。但是他却被浓烟烈火堵在洞内光荣牺牲。197210月,陕西省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兰州军区追认为烈士,“2107”工程陕西省民兵第一师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襄渝铁路建设中的一支特殊部队——学兵

1970年修建襄渝铁路启动后,610日省革委会、省军区联合发出《关于保证修建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几个主要问题的通知》,通知宣布成立“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通知同时决定,从19691970届中学毕业生选调16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一万名(女学生不超过15%),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以一定数量的地方干部,参加施工。19708月,在省革委会的安排下,在西安市所属各中学69级应届初中生中由学校革委会组织,铁道兵干部进行动员,经过报名、初选、政审、最后公布名单等过程,共选拔招收一万名左右的男女同学,组成六十个学生连队(其中男生连51个,女生连9个),按照2107工程指挥部编排序列为“学生民兵第一连至第60连”。分别配属铁道兵二师(紫阳)20个连队,铁十师(旬阳)20个连队,铁十一师(安康)20个连队。经过短暂的集训和教育后,自1970817日从西安出发,陆续进场,正式成为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中一支特殊的参战队伍。19713月,由于襄渝铁路陕西段全面展开,人力不足,省革委会再次决定动员学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从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组织了15800余名70届初中毕业生和部分城镇社会青年开赴襄渝铁路施工前线,作为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这样,共有25800多名学生参加了襄渝铁路安康段建设,其中女生5129人,他们被编为141个连队,其中女子连队26个,在工地一般被称为“学生连”或“学兵连”。

在汉水沿岸,在群山峻岭之中,“学生连”参与了安康段襄渝线203座桥梁、180座隧道的大部分施工工作,25800多名男女学生,无论是在艰苦的桥梁、隧道、车站施工中,还是在的物资运输、后勤保障、备沙石料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襄渝铁路的顺利施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了铁道兵各级领导、陕西省政府、安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三年的襄渝铁路建设中三线学生中共发展了共产党员320名、共青团员9093名、立功受奖的13207名,参军200人。从19708月到19737月期间共有119名学生,在襄渝铁路施工工地因工或意外牺牲,把青春生命留在了秦巴山中。因工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共448名、其中全残11人。19734月起,根据陕西省革委会的安排,学兵陆续离场,在4月、7月分两批进行了工作分配。

修建襄渝铁路中,25800余名年青学生用青春和热血参与和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伟业。襄渝铁路蜿蜒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造福着安康人民,沿线的一座座桥梁、隧道、车站将铭记着他们这一群由初中生为主组建的特殊建设兵种——“学生兵”的历史功绩,安康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为安康建设付出的青春、汗水和贡献。

3、大打人民战争,抢修阳安铁路东线

阳安铁路东段,西起镇巴新渔坝,东至安康,全长102公里,隧道、明洞35座,长20.2公里;大桥39座,长6980米;中小桥47座,长1920米;各种涵、管、渠、道337处,长8290米;大小车站11个,路基正、站线土石方1100多万立方米。按照任务区分,除大桥和隧道工程由常年民兵配 属专业工程队施工外。其余工程及正、站线路基土石方均由季节民兵施工。1970年冬安康东线指挥所接受了抢修阳安线东线102公里的任务,安康地区革委会、整个东线指挥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铁道兵、专业队的支援配合下,依靠发动群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完成路基土石方、中小桥涵、道渣和其它附属工程任务。

抢修阳安铁路东线历经三个阶段:70年冬到71年春的全民动员,全面铺开;71年夏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大战789月;71年冬到72年春集中力量,突击扫尾,基本完成安康东线抢修任务。在抢修阳安东线的人民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把上三线当作参军参战一样对等,参战民兵最高时达到18万人。他们为了抢修阳安线千方百计筹集物资,垫付资金,腾房让屋,帮助三线解决困难,广大民兵在战斗中,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为了抢修阳安线,甘洒热血献青春”,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取得了铁路建设的基本胜利。据统计,至19724月,完成路基土石方81651万方、建成泄水洞4621米,桥、涵2435557.74555774米,备道渣11.44万方。

19701031113日,安康东线指挥所召开了阳安线东段大打人民战争准备工作座谈会,会议重点研究了全区动员20万民兵抢修阳安铁路(东段)中有关思想动员、民兵组建、任务区分及兵力部署、生活供应和物资准备等问题。并确定11月中旬首先派出先遣队进入工地,做好大队民兵进驻的食宿安排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1月下旬开始分批上路,12月上旬前全面开始施工。在抢修施工全面开始百里工段上千个工点18万大军同时铺开,常年、季节民兵同时组建、专业队、民兵同时施工,东线指挥部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一是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正确处理三线、农业的关系。三线、农业的关系,就是全局和基础的关系。三线的工期性,农业的季节性,构成了农业、三线的矛盾,在施工中东线指挥部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在民兵上路前,集中力量抓农业,大打“三秋”歼灭战,号召群众为快上“三线”突击“三秋”,同时抽调精干人力,做好上路准备工作;上路后,以“三线”为中心,大打“三线”突击战,号召群众为按时转战农业而突击“三线”,同进保留一定的力量作好“三秋”扫尾,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抢在农忙季节到来之前,胜利转战农业,有的地方还采取了“基建”民兵“啃骨头”,季节民兵“割尾巴”,完成三线任务。事实证明,这种处理“农业”与“三线”关系的方式有效的保证了三线民兵的上路,保证了三线任务的出色完成。二是坚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建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施工中认真制定计划,加强定额管理,开展革命竞赛、定期休整、检查评比等方法提高民兵参战的积极性。三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方针。18万大军从人力上说是个优势,但是工具、材料、物资的准备工作巨大。在发动民兵上路之前,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办后勤,发动群众作好物资准备,为抢修阳安线作贡献。安康县边远的蒿坪区,接到抢修阳安线的任务时,一方面突击“三秋”大抓上路的物资准备工作,一方面抽调一部分骨干到施工现场,发动当地群众腾房让屋,组织力量上山打柴,20天打柴100余万斤,准备好了食、宿地点,规划了施工地段,由于准备充分,大军上路时,民兵战士带足了挖锄、戳箕、扁担、锤把、抬杠、草垫以及以连为单位的各种灶具,每个指战员身背百余斤,奔赴工地,立即投入了战斗。“房子不够自己盖、没有油毡割茅草、没有铁丝找葛腾”,就这样平利县魏汝民兵团没花国家一分钱,盖起了123间工棚;石泉朝阳民兵团自筹木料2900多根,青竹30000,在汉江河滩盖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工棚。全东线还开展了自带碗筷、灶具、工具、铺草的“四带”活动,解决大军的急需。据第一个冬春的不完全统计,东线民兵自带工具30余万件,自备木材30000多立方米,自制架子车上装11000多架,自带土戳箕、背篓386000余只,带各种机械200多台,带架子车1000多部,耕牛430多头,依靠沿线群众让房屋5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中、小工具、地方三类物资和生活用具的供应问题。四是大搞技术革新和设计革命。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级参加下,据不完全统计,71年先后改变设计130多项,节省了大量资金、材料和劳力。其中:马岭关公路改线一项少修两座150多米长的公路大桥,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水泥和木材。卓有成效的重大改革,为抢修阳安线争取了时间,降低了造价。其次在革新工具、改进操作方面开展了群众性的运动,出现了自制土火车、高线运土、旱船动土、绞盘动土、土模预制拱圈和架子车半自动化等数十种,大大提高了工效。

在阳安铁路建设中,广大安康民兵为了抢修阳安线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如安康县民兵由于工地上工具材料十分缺乏,女民兵罗发莲将家中老人的35根棺材木料和16根房料全部献给三线;五里民兵团工段修桥涵缺石料,没有车运,他们发动民兵往返50多里肩扛人抬,按期完成了任务,此外他们还大搞技术革新,创造了绞盘运土法,大大提高了工效;安康民兵师机关在桥涵施工中先后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变原工程设计14处,节省投资190多万元、劳动工日10万多个。再如汉阴女民兵王大恩,爱人因公牺牲,化悲痛为力量,接过丈夫的镐把继续战斗;平利民兵副连长谢少美,除夕接到大儿子不幸摔死的电报,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回去料理,他擦干眼泪,表示:“儿子死是个人的事,春节不回家,就地干革命,带领一连人,抢修阳安铁路是落实备战的大事”,坚持留在工地,在他的感召下,全连春节期间天天满员出勤,高工效。石泉民兵周永家,在连队开始办食堂,白手起家,困难多的情况下,他主动把家里的筷子、装粮的木桶、桌子、板凳等都拿到食堂,为食堂解决了困难。看到战士没肉食,就将自己的一条肥猪和食堂的一条瘦猪调换,看到食堂没笼布用,就将女儿出嫁备用的蚊帐布献给食堂。石泉民兵周德全在施工中腿被石头砸断,病未痊愈就回到民兵连队继续战斗。

在抢修过程中,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根据东线指挥部1973年东清指字(73)第033号文件中统计1970年冬至1972年秋石泉、平利、汉阴三县民兵死亡66人,伤残306人。

经过安康广大军民的奋战,到19728月份基本完成抢修阳安线任务,东线分指挥部于1972820召开了“民兵下路工作紧急会议”,下发了《1101修建指挥部指字(72153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民兵下路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属各指挥所9月底前除保留生产后勤少数移交人员外,其余民兵均下路。石泉县、平利县、汉阴县迅速开始清理财务、物资和工程的交接工作,在9月份完成了民兵下路工作。在7332日东线指挥部东指(73001号通知规定,清理工作必须于3月底结束,在此基础上指挥部于315日下发东指(7305号文件,撤消平利、石泉、汉阴三县指挥部。

1972108,阳安线通车安康,全线接轨。为了庆祝阳安铁路的顺利通车,1101修建指挥部在1115在安康、西乡两地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全线通车典礼,标志着阳安线东线抢修任务的完成。

4、安康“三线”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二八”工程

1970年陕西省革委会和陕西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转发<清涧至平利电缆工程会议纪要>的通知》【陕革发(197018号】,通知指出为了保证在70年底前完成绥德至襄樊电缆工程陕西负责建设的清涧至平利地段的修建任务,省革委会,省军区于7022731日,在西安召开了电缆工程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清涧至平利电缆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有关地(市)、县、公社、大队,由革委会、军分区、人武部和施工部队派员参加,相应地组成领导小组,各级均要有一名负责同志亲自抓,具体负责完成所担负地段的施工任务,该工程代号为28工程。会议指出工程分两期,第一期为清涧至周至,第二期为周至至平利。会议指出在安康地区施工除石泉土建施工由省上直接组织军工完成,其余机务站、维护哨的土建、水、风、电、路的设计施工,以及埋电缆所需挖沟、布放、回土、特殊地带的加固处理,均由所在地、县革委会、军分区、人武部负责组织完成。

根据上级指示和省二八工程会议纪要精神,安康地区革委会于1971418日召开了二八工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宁陕、石泉、汉阴、安康、平利五县负责这项工程的领导同志和地区计委有关同志,省军区二八办和401部队(二八工程施工部队)也参加了会议。会后,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地区和各县、区、社及施工部队派员参加,相应组建了领导小组和二八工程办公室,各级均有一名负责同志亲自抓此项工作。

二八工程电缆线路从清涧至平利,途经安康地区共260.32公里。在省二八办的统一安排下,安康地、县革委会,军分区、武装部直接领导,1101东线指挥部等有关单位大力协助,通讯兵8320813181508508部队亲自指挥,全地区动员了63800多人的民兵,投入到工程建设。二八工程地下电缆,每八公里一个无人站,32公里一个有人站,150公里一个机务站,深度土方1.5米,石方1.2米,是一个技术复杂、要求高的重要战备工程,线路大部分是沿山、跨河、沟壑地带,石方占80%以上,工程艰巨。英勇的安康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多快好省的抢修工程,涌现了不少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如汉阴薄溪、小街民兵在施工中,要攀登100多米、无法立足的陡崖硬石,他们腰系绳子打眼放炮,不畏艰险顽强奋战,按时完成任务。宁陕县山大、石坚,施工、抬电缆困难更多,他们坚持了越是困难越要干,越是艰险越要向前的英雄气慨,自力更生、团结战斗,不怕苦,不怕死,胜利完成了任务。汉阴县革委会李副主任现场指挥,坚持五同,工地上出现了比、学、赶、帮、超运动,全县第一个完成了二八工程任务。

经过各县的艰苦奋战,安康地区迅速完成了电缆线的挖沟、抬线、回填等主要工程,继而完成了作业坑、人井、地线及河流、水沟、陡坡的加固工程。整个工程工期短、要求高、速度快,基本上做到了“优质、高速、节约、安全、保密”十字方针,经部队检查验收,符合标准,安康人民给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5、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三线建设中对安康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帮助。襄渝铁路先从西段开始施工,19684月、5月、年底,铁道兵6师、7师、8师先后进入四川地区。东段,19693月和下半年,铁道兵第13师和1师先后开进湖北。安康境内246公里,工程最为艰苦。1970年初,铁道兵第10师、11师部队顶风冒雪,翻越秦岭,进驻安康。第四季度,从硝烟弥漫的援越抗美战场刚回国的第2师部队,辗转行进至紫阳,至此,襄渝铁路会战全面铺开。至1973年底随着工程任务的完成转移新区,期间为安康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

铁道兵部队接受修筑铁路任务后,有的部队从林海雪原,有的部队从东海之滨,有的部队从援越抗美前线,有的部队从金沙江畔、大凉山麓赶来安康。山高路险,公路未通,铁道兵战士们用自己的肩膀把各种机器抬上山,并投入到抢修公路便道的紧张战斗,使一辆辆满载器材、粮食的卡车向工地奔驰,一条条保证通信联络的电线驾设在高空,使安康的铁路工地上很快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战斗场景。

号称“地下长廊”的大巴山隧道,是全线的关键工程。这里地质复杂、岩层变化多端。战士们先攻下了铁青钢硬的“特坚石”,制服了有特殊收缩能力的“橡胶泥”,战胜了暴涌的地下水,又遇见了罕见的“泥沙流”。一天,一排炮后,从导坑内的几个溶洞里,同时喷涌出大股的泥沙浆来,一昼夜流量达十几万立方米,几百米长的导坑,很快就被淤积了一米多高。连长秦志发带领战士和民兵,迎着喷涌的泥沙,冲向溶洞,在齐腰深的泥沙浆里筑墙堵沙。泥浆糊住了衣服,水靴被陷得拔不出来,他们就光着膀子、赤着脚干。眼看筑得围墙快要封顶了,溶洞又突然涌出大股泥沙,把围墙冲的摇摇欲倒。在这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副排长王子益用身体死死顶住墙壁,几个战士也扑了上去,用手撑、肩扛,争取时间让大家运进材料,加固围墙。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拼搏,他们堵住了溶洞,保证了隧道的向前掘进。横跨汉江急流的紫阳大桥,墩高76米,是襄渝线上最高的一座大桥。参加修桥的铁道部大桥局工人、民兵和铁道兵战士跳激流,筑围堰,攀上二十多层楼高的钢塔架,灌注混凝土桥墩。经过300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完成了72台的任务。

经过3年多的艰苦施工,襄渝铁路在197310月接轨通车。正当施工部队在加紧进行收尾工程时,线路中段突然遭到特大暴雨和山洪的冲击,白河县一座大山谷滑坡复活,如不抓紧整治,新建铁路就有被推到汉江峡谷的危险。经过专家“会诊”,决定铸桩“锚山”。为了把滑动的山体和大地牢牢“锚”在一起,展开了一场“锚山”战斗。“锚山”,首先要在滑动的山体上挖几十个十多层楼高的深井,每个井要装进几十根大钢轨和大量钢筋焊接成的骨架,再灌注上千方混凝土。面对险情,铁道兵战士们不等施工机械运来,就抢挖固桩的桩井。经过顽强奋战,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提前了一个月完成了59根锚固桩的施工任务。在全线20个滑动工点,战士们共灌注了288根锚固桩,总长度相当于向地球深处插进一根15公里长的巨型锚钉。如今,人们乘坐列车经过时,看到山坡上露出的那一排排银灰色的锚固桩顶和锚固的山头,谁不敬佩英雄的铁道兵在安康大地上创造的这一中国筑路史上的奇迹。

铁道兵驻安部队在承担繁重的施工任务同时,还主动帮助安康地方抢险救灾、救死扶伤、捎运物资、劈山造田、开渠引水、积肥送肥、收割播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尽力支援地方,处处关心群众,有的同志甚至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70119,安康航管局“红卫五号”客轮在汉江旬阳县关口公社段不幸翻船,船上77名群众遇难,铁道兵1046团、47团闻讯赶到,奋不顾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汉江中,与激流搏斗,救出了59名落水群众,抢出了大量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并将客轮打捞出水。10师的赵国祥同志在支援阳安线中,爆破时为了掩护民兵,自己壮烈牺牲。11师陆长和、赵秀臣、李星文等7名同志,在一次水上抢险中,为了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英雄地献出了生命。

铁道兵驻安部队还为地方培训“赤脚医生”、派医疗队,仅至19714月培训了“赤脚医生”667名,先后派出381个医疗队为群众治病达11万人次,使不少久病不愈的病人恢复了健康。19695月,安康县五里公社白怀全一家五口食物中毒,1153团卫生队闻讯立即组织抢救小组,跑步赶往现场,从下午七时一直抢救到深夜十二时,将3个大人救醒,但两个小孩仍然生命垂危,他们又将两个小孩接到部队精心治疗,终于救活了白怀全一家的生命。1050团卫生队中医师李明亮同志在抢救民兵潘志和的关键时刻从病人口中吸出一口口浓痰,使这个停止呼吸十几分钟的民兵获得了第二次生命。1047团卫生所,一年多为2000多群众治过病,抢救了27名人民群众,还举办了6期医务人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农村“赤脚医生”。铁道兵部队还帮助安康地区许多社、队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并大力推广了新针疗法和中草药治病。

铁道兵驻安部队在支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714月,共助民劳动11万个劳动日,支援汽车为地方运送各种物资1742吨。在“三夏”大忙季节,各师都专门召开会议,具体部署、落实措施,发出了支援“三夏”的指示。197010师、11师先后出动1万多人投入到“三夏”战斗,并出动大量汽车、拖拉机等机械支援收种。115312连帮助安康县联合大队试验双季稻成功,获得了平均亩产1100多斤的好收成。

铁道兵部队在自己物资困难的情况下,还尽力支援地方,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970年紫阳部分地区受灾后,驻紫阳的铁2师,在春节期间,给受灾群众送粮85000多斤,送肉、油1300余斤,送食盐2600多斤,送农具近600件,送火柴2300多盒,有力的支援了地方。

此外铁道兵还帮助安康人民修建了许多“爱民井”、“爱民房”、“爱民渠”、“爱民路”、“爱民社”、“爱民灶”、“爱民桥”,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不少单位被群众评为“爱民班”、“爱民连”,不少同志被安康人民誉为“爱民模范”,他们的事迹在安康地区到处传颂,深深印在了安康人民的心中,安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6、安康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三线”的支援和贡献。在整个安康地区三线建设中,安康人民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以抢修阳安线为例,在抢修阳安东线工程中,最高时上劳18万人,整个东线百里工段上千个工点同时铺开,最困难时期,料用的急,物资困难,如何保证上路民兵“住的下、吃的上、展的开”,面对这种情况,地区革委会和军分区发出了动员令,号召从各方面支援三线建设。在供应紧张的时候建设经费不足地方借,工具、生活用具不足地方商业部门优先供应,甚至四大材料紧张时也支援,大批农业生产用的机械、耕牛也上了三线。“二十万大军战阳安、百万群众齐支援”,据不完全统计,安康地方支援各种机械200多台,架子车3000余部、耕牛400多头,并协助开伐了两个林场,供应木材12840多立方,财贸部门供应二、三类物资、芦席、铁锅、各种锤、铣以及镐把、锤把、抬杠、土筐、草绳等数以十万计。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工程部门的组织动员下,开展了“五带四自”运动(五带:自带工具、灶具、衣被以及搭工棚用的稻草、木材。四自:自筹、自制、自建、自运),一句话,就是自已动手,安排施工和住宿。沿途区、社全力以赴,一把手上三线,大部分劳力上三线。在支援三线的热潮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例,把新房让给三线战士住;新媳妇把嫁妆桌子搬上了工地;献木料给三线工程用;打草鞋送三线战士穿;为三线送菜、送粮,以至送酒、送肉。据不完全统计,群众支援的各种工具45万多件,背篓、土筐13万多件、木料3200多立方、青竹15万多斤,架子车上装20000多部,让出房屋50多万平方米,使90%以上的民兵住进了民房,至于供燃料用的柴禾更是以百万计。

其次地方各级革委会积极支援民兵的吃、用。如平利县为他们上路的18000名战士备齐了各种灶具6000多件,副食20多万斤,70年春节还一次为民兵送去净肉500多斤。安康新华公社在在秋大忙还抽人把15000斤口粮送到工地,并为民兵生产了7000多斤干菜,许多社员把出售毛猪的奖励油和肉都送给了战士们吃。春节期间为了使民兵们过好春节,拉了7头大肥猪,担了300多斤净肉,1000多斤干菜及灶具,步行200多里到工地。据安康县指挥所统计,地方支援他们的副食价值216600多元。

三是地区革委会动员沿线各生产队为上路民兵连队让出了可耕地1791亩,各民兵连队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养猪、种菜、打柴活动。生产出蔬菜1548万斤,养猪4488头,打柴1亿2千万多斤。安康、汉阴指挥所还开伐了蒿坪、冠泉山两个小煤矿,生产石碳11429吨。

四是针对大量民兵上路,住地集中,条件困难,又是严寒季节,容易发生流行病,不仅使广大民兵遭受病苦,而且影响施工。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不断地开展工地爱国卫生运动。在地区卫生部门的支援和民兵师、团党委重视下,东线因陋就简办起了9处战地医院,327个卫生所,设置了490张简易病床,培训了1300多名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大力开展了“一根针、一把草”的群防、群治运动,普服中草药预防流感、流脑、痢疾、肝炎等传染病100多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季节性传染病的流行。同时完成了2680多名疟疾患者的休止期根治工作和78877人的“破类”接种工作。

六、“三线建设”的结束

襄渝线主体工程完成后,参战民兵陆续退场,197212252107工程指挥部《关于一九七三年襄渝铁路陕西民兵退场计划的报告》【陕指发(1972063号】对襄渝线民兵退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19731010日,2107指挥部《同意撤销民兵师机关的批复》【陕指发(197313号】,撤销2107工程陕西省民兵第一师机关。19731112107工程建设陕西省指挥部向省建委提交了《关于请示撤销2107指挥部的报告》,报告指出铁路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铁道兵部队亦开始移防新区,指挥部已完成上级赋予的铁路修建支援任务,建议撤销2107工程指挥部。民兵的退场、伤、病、残民兵的安置处理,建议部队会同出兵的县革委会联系处理,74年各部队所需民兵指标及上场等工作,由部队与省、地部门联系。报告同时指出,指挥部机关购置的办公用具、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由于指挥部驻在安康,安康地区给予了大力支援,拟将这部分财产无价移交给安康地区革委会。但是,襄渝线配套维护工程剩余量还很大,尚有挡墙18000多立方米、护坡和排水沟89000多立方米、道渣196000多立方米、附属土石方148000多立方米、房屋建筑7000多平方米未完成。因此,安康县2个团7个营的民兵继续留场完成襄渝线尾期工程,随后留场民兵编成安康县民兵团,共计5651人。19752月,襄渝线工程全面结束,即将开始试运营,民兵团全部撤离,以襄渝、阳安铁路修建为重点的安康“三线建设”胜利结束。

三、“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三线建设”是以加强战备为出发点的一次基础设施建设运动,然而它对处于贫困、封闭、落后状态的西南、大西北的开发与带动,对经历了三线建设战斗洗礼的广大军民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积极探索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在客观上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为90年代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前提和借鉴。具体到安康市来说,它的重大历史意义还表现在:

(一)三线建设的开展,使安康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惊醒,提前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力的推动了安康全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据安康地区统计局统计资料,197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3045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23838万元,国民收入1705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447万元。由于三线建设的拉动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78年底,全区社会总产值6973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49500万元、国民收入3844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0545万元。分别都翻了一番还多。旬白、安旬、恒紫、紫巴、渔紫、平镇等6条公路建成通车,安康、石泉汉江大桥,安旬、恒紫、恒河公路大桥相继建成,各县小水电工程遍地开花。

(二)安康三线建设的艰苦斗争中,为安康培训了大批基层干部,发展了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类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他们政治过硬、作风顽强、技术娴熟、敬业爱岗,成为安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的中坚力量,这对促进安康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据粗略统计,在三线建设时期,安康地区从民兵中培养和提拔各级干部1万多名,发展党、团员8万多人,培养风枪手、爆破手、测量工、泥水工、桥梁工、木工、电工、医疗卫生人员约10万人。立一、二、三等功的1600多人。

(三)襄渝铁路、阳安铁路以及众多县际公路建成,彻底改变了安康自古以来陆路交通十分落后的历史面貌,给安康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基础保障。它对提高安康知名度,提升安康在全国的交通区位,促进各项建设事业和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开发与商品流通,增加就业机会,增进对外开放和物流、人流的活跃,方便人民生活等等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所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无法估量。

(四)襄渝铁路的顺利建成,不仅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一个创举,而且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而安康人民有幸参与并创造了这一历史创举,这是安康人民的骄傲。完成此项创举,与安康人民不怕流血,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勤于探索,敢于开拓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它既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应当成为我们的历史传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事业中继承和发扬。

当然,也应当看到,三线建设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路线仍占据统治地位,它不可能不受到这一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影响,一些作法、口号,甚至方针、政策都是不适宜的,甚至是错误的。用历史的观点,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来分析“三线建设”的功过是非,它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整个施工中,片面强调“群众高明论”,错误地批判了“专家治路”、“技术第一”等观点,实际上是不尊重科学,不讲技术规范,甚至盲目蛮干,以致造成施工质量差的问题。这一恶果,在通车后十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二)片面强调“人民战争”,搞“一大二公”,搞“平调”,侵害了群众利益。施工过程中只强调完成上路任务,不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个别甚至有硬性摊派的现象,在上路民兵中,出现了老的年近古稀,小的稚气未脱,还有的体弱多病。如初期汉阴基建团,5900多人,据统计,不符合条件的约占3%,给群众生产生活和施工造成了困难。

(三)片面强调思想觉悟,没有认真抓生产管理,出现一窝蜂的窝工、浪费现象。施工过程中一味强调思想觉悟、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精神万能”,而对科学管理、生产管理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导致窝工、浪费现象严重,人力、物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这一现象在后期引起了各级工程指挥机构的重视,做了一些纠正和弥补工作。

(四)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以人为本”,片面强调进度,“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忽视安全生产,对安全生产工作抓得不够,导致伤、亡人员较多。在施工中出现片面强调高进度、高指标,不考虑实际情况,致使出现盲目蛮干的现象,造成伤亡事故连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为了一些本来不应有的损失。

(五)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在修建铁路、修建县际公路等过程中沿线大量砍伐树木、烧荒,将修路废渣倾倒沟河,阻塞河流,影响水上交通,使荒山秃岭频现,生态环境恶化。

(六)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隐蔽,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到开山、筑路、架桥、打洞等基础设施上,大大增加了建设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