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位置: 安康党史网 > 安康党史网 > 党史人物 > 正文内容

郑位三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09时21分  
 


1902-1975),原名植槐。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五四运动时期,郑位三在武昌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积极投入武汉各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并在恽代英等创办的利群书社里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其他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郑位三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黄安七里坪地区开展农民运动。19274月,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主持重建黄安县委,任代理书记、书记;9月,参与领导黄安农民暴动。1930年,任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和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候补委员。1932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后,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鄂东北道委书记兼游击总司令,领导组建地方武装,支援红25军坚持游击战争。19341月,郑位三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1月,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后改为鄂豫陕省委)常委,并随军长征,参与领导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豫陕、鄂陕特委书记。19357月红25军西进甘肃、北上陕北后,郑位三留在陕南地区,任中共陕南特委(又称鄂豫陕特委,由鄂陕、豫陕特委合并而成)书记,将各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74师,领导军民坚持游击战争,抗击国民党军三次重兵围攻。中共鄂豫陕特委领导红74师,从19357月到193612月,独立坚持了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在同上级失去联系、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在镇安、柞水、宁陕三县交界建立了菩萨店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宁陕县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牵制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安事变爆发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鄂豫陕边坚持斗争的红74师对外改称抗日南路军,同时成立鄂豫陕边区军政委员会,郑位三任主席,统一领导红74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和地方武装在鄂豫陕边进行革命斗争。19372月,中共鄂豫陕特委率红74师从商县移至镇安、柞水、宁陕三县驻防。鄂豫陕特委和红74师在驻防区内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4月,红74师奉命到长安县大峪口整训;6月,特委书记郑位三调回延安。8月,红74师开赴三原,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15师留守处。至此,中共鄂豫陕特委结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被派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鄂东特委书记,领导组建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底,到安徽庐江同新4军江北指挥部会合;19402月兼任新4军第四支队政委。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4军第2师政委兼皖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秋,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代表,被派往新4军第5师活动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参加党政军的领导工作。1945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中,郑位三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194667月间,与李先念等指挥中原部队分路突围,并随北路部队进驻陕南。1948年起因病休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郑位三深受迫害,19757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