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6日17时41分 |
喜 看 今 朝
刘邦杰
我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我经常暗自庆幸,我们这一代人正幸运地赶上了我们国家最迅速、最深刻、最广泛的大变革时代。政治上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是转瞬间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经济上由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广大人民长期生活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状态下,经短短几十年的努力,已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温饱无忧;在自然面貌上更是祖国山河一片新。我们国家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而使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加自豪,更激发我们对祖国、对党、对自己生活的无比热爱。
谈到我这一生所阅历的祖国的变化,真是太多太多了,可谓以“蓝天为纸,大海为墨”也难以尽书。回想我当第一次乘坐西康高速公路的汽车去西安开会时,汽车出了高客站,便风驰电掣地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我坐在车上,回想当年去西安上学时,基本上就是沿着这高速路的人行小道步行到西安的。忆往昔,看今朝,我在车上望着车窗外的巨大变化,心潮澎湃,浮想联翩。1951年7月我被中共白河县委选拔推荐到西安去上学,当时虽有汉白公路通往安康,然而有路无车。我们一行3人,(另招考了一男一女)就只能步行到安康。我背着20多公斤的行李,穿着草鞋沿汉江而上,走了6天才到达安康。那时的小路“走一湾又一湾,望一眼走半天”。天天走得人头晕眼花,到安康休息了一天后,全地区招考的学生共50余人,分成8个小组。又从安康向西安进发,当时从行暑文教、民政科共抽调了5名干部为我们学生带队,其中两人每天打前站,在前面安排我们沿途的食宿,3人随带领的学生队伍同行,我们从安康老城出水西门渡过汉江,翻山越岭到达旬阳境内,溯旬河、乾佑河而上,经镇安、柞水,翻越秦岭,出丰裕口整整历经了15天才到达西安,其中在镇安休息“歇脚”了一天。这次去西安上学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远门。从白河到西安整整在路上走了20天,行程1000余里。沿途跋山涉水,沐雨栉风,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背上几十斤行李,汗流浃背;脚上的草鞋两天就得换一双,双脚磨起了一茬又一茬的血泡,秦道迢递兮,沿途的艰辛可见一斑。
从省干校毕业后,我辗转被分配到岚皋县工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岚皋到安康180华里,全凭步行,要翻越数座大山,走得快至少得两天;从安康到西安虽有了汽车,却要绕道汉中、宝鸡一般需4天,宝鸡到西安改乘火车又需一天,那时从岚皋到西安路途至少需7天,去西安开一两天会,来回都得20来天,当时人们坐的都是卡车,人挤在车中一天10个来小时,苦不堪言。现在乘坐在宽敞漂亮的大客车上,舒适地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从安康到西安仅需两三个小时,和当年步行或乘卡车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从安康到西安的交通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显著改善。再综观安康不仅铁路、公路从四门八方通往境外,境内的铁路和公路的国道、省道、县际干线,通乡、通村、通组、通户路已密如蛛网,覆盖全境。忆往昔,安康山重水复,道路无处不是山阻水隔,那时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看今朝,铁路、公路纵横交织。过去要走几十天的路程,现在乘车就像孙悟空腾云驾雾,转眼就到了,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彻底打破了安康世世代代交通不通的瓶颈,不仅大大方便了人民往来,也促进了安康各项建设的发展。交通面貌的大改观是安康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抚今追昔,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作者系原岚皋县生漆研究所所长)
2015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