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位置: 安康党史网 > 安康党史网 > 专题研究 > 正文内容

安康地区的1972年整顿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4日15时23分  
 

康地区的1972年整顿

 

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一、背 景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的错误做法更抱怀疑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毛泽东发动的这场运动对与不对发生疑问。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结束“文革”动乱局面,发展生产,调高生活水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把批判林彪和批判极“左”思潮、纠正无政府主义正确地结合起来,通过落实干部政策,整顿经济等各条战线的各项具体工作抓起,逐步消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1972年上半年中央发出一系列文件,强调批林要与联系实际和整风结合起来,也就是要与思想路线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与解决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指导全国性纠“左”整顿的纲领性意见。经过两年的艰苦纠“左”工作全国各方面工作都出现了转机。

整顿前安康地区贯彻文革中左的路线,派性思潮和派性作风严重存在,特别是在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中,派性和左的思想制造了一批新的“冤假错案”;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分配不兑现,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状况;工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工业处于停滞状态。

“九一三”事件后,中共安康地委先后召开了常委会议和地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林彪“9.13”外逃叛国事件,学习了毛泽东批示的中共中央(197157号、61号、62号、64号、65号文件,此后,全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批林整风运动。

安康地区从1971年底开始到1972年下半年,以批陈批林运动为契机,贯彻落实周恩来主持下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向全县各部门,各基层陆续派驻工作组,开展一系列的纠左整顿工作,全区各方面工作稳住了阵脚,工农业生产有了恢复性发展。

二、组织整顿

1971年冬,安康地委结合批林整风,开始第一期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工作,全区这一期组建了有4173名队员参加的整队工作宣传队,其中脱产干部1964名,农村积极分子2209名,深入公社、生产队,以批林整风为纲,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三个基本原则和毛主席、党中央关于批林整风一系列重要指示、文件精神,突出思想整顿,推动了党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至1972年七、八月结束,共整顿了五百三十五个大队,其中后进大队三百九十七个,占百分之七十四。

1972316日至28日,中共安康地委在召开了干部工作会议,共开了十三天,前四天学习文件,批判《“571工程”纪要》,着重批判了林、陈一伙反对毛主席无产阶级干部路线和政策的滔天罪行;中间六天时间,传达省委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安康地区工作形势,总结交流经验;最后用三天时间讨论贯彻省委干部工作会议纪要的措施。会上提出全区在解放、使用干部方面,存在着宁“左”勿右现象,使一些干部迟迟得不到解放,对一些干部的问题定性偏严,处理过重,开除干部数量过大。从革委会成立至七一年底,全区共清洗、开除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97%,有的县开除、法办干部竟占该县干部总数的4.87%。会议上明确了当前干部工作的重点是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做好干部的解放使用工作。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央4号文件和12号文件,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干部路线。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批判干部工作中存在的极左思潮、资产阶级派性、无政府主义等不正之风。二是把解放、使用干部的工作,当作重点去抓,力争在七二年十月前,按问题性质,把应该解放的干部全部解放出来。三是要抓紧做好对干部的审查工作,遵照毛主席“清除的不过百分之一,加上挂起来的不到百分之三”的指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

同时,会议上提出了要正确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要全面贯彻党的“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团结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要大胆使用它们,对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不当的要调整;对大、传毕业生一般应作干部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要支持他们,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使其更好地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这种形势下,各地认真清理了“一打三反”和整党建党中的遗留问题,到1972年底破获和查清了九十九起重大案件。一是正确对待群众,解放了一批犯错误的好人。对于犯有一般错误的群众着眼于教育提高;对于极少数错误性严重的,则坚持反复查证落实,经报上级批准,方予批判或斗争;对于多年来一贯守法劳动,表现规矩的五类分子,由群众审议,经过各县政法机关批准,摘掉了帽子,落实了“给出路”的政策。据宁陕县二十二个大队统计,共清理了历史悬案一百六十起,使应该解放的干部和群众一百三十二人得到了解放;同时落实了十起重大案件。二是解放了一批干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带领群众既反对极左的惩办主义,也抵制对犯错误干部姑息迁就的另一种错误倾向,有效地教育、挽救了一批干部。石泉县大坝公社东红大队在落实政策中,原来被清理的四十六名两级队干部,经过审查,除原定案较准确的十四人外,对原定案部分问题不够准确或处理不当的三十二人,落实了问题,落实了政策。安康县原“靠边站”的330名公社以上各级领导干部,已经解放324名,其中结合使用320人,部分遭受打击迫害的领导干部恢复了名誉,安排了工作。宁陕县在落实干部政策上,努力纠正“左”的错误路线,原“靠边站”的公社及以上领导干部111人已全部解放,其中结合使用104人。

三、工农业生产秩序整顿

一是企业整顿。整顿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当地的一些党委政府没有把发展工业生产建设摆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导致一些企业管理制度混乱,生产不能正常进行,造成企业亏损,事故频发,生产下降,质量低劣,如旬阳县机砖厂办了两年多,花了十一万元,只生产了十一万块砖;企业管理缺失,全区十个县的工业局或工交局领导小组长中,就有九人被抽调去搞其他工作,安康县十四个工厂,就有六个厂的一把手抽去搞其它工作;管理干部业务不熟,工人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地区直属企业的燃料运输都解决不了,国家分配的原材料长期积压,有的已过期作废,整个工业生产处于停滞状体。

19722月安康地委发出关于批转地区生产组《一九七一年工业生产情况和今后意见汇报提纲》的通知中,提出高举“鞍钢宪法”旗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开始注意企业整顿,地区各局和不少县选点试办。19721030日地委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从现在起到明年年底以前,要继续对所有企业一个一个地进行整顿。会上提出了具体的整顿措施,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正常的生产指挥关系,并在中央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前,试点试行了奖惩制度,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年终评议和总结,奖励完成任务好、产品质量高的职工。

整顿期间,地区工交主管部门和不少县都派出了工作组,抓企业整顿,调整充实领导班子,仅重工系统抽调充实的领导干部就达十八名,加强了企业的领导。轻、重工业局组织专人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检查,轻工局还组织了设备普查小组,检查了设备状况。不少单位把提高产品质量提到路线上认识,教育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以质量为中心,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改进工艺管理,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了工人、干部、技术员三结合的检验机构,把群众检验和专职检验有机结合起来,质量不高的情况有了改变。不少企业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了各宗规章制度,狠抓了安全生产,制定工时、原材料消耗定额;有的还开始抓原始记录,加强了成本核算;有的在清仓查库的基础上,核实了流动资金,扭转了企业亏损。地区缫丝一厂建立技术责任制,以老带新,上技术课,搞技术表演,技术测定等办法,提高了职工思想和技术水平,使生产质量平均达到2A+49,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获得了出口免验。平利电机厂先后召开了五次质量现场分析会,用解剖麻雀的办法分析产品质量,批判了“凑合”思想,不合格的产品,坚持推到重来,道道工序有检验,人人自动抓质量;同时,排除质量普查小组,走访了全省六个地区、十六个县、二十四个用户,对五十台发电机的机械、电器性能普遍调查,建立了技术档案,七一年出厂的脱粒机全部免费修理,逐步树立了大庆人“三老” “四严”的作风。有的县办农机厂,狠抓产品质量,作到了保修、保退、保换,有力支援了农业。石泉烤胶厂去年上缴利润五十多万元,是安康地区为国家积累最多的一个单位。

    经过批判无政府主义,进行企业整顿以后,广大职工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康第二缫丝厂整顿前不少人是迟上班、早下班,无故旷工,擅离职守,整顿后普遍是提前十分、十五分到车间,出勤率达到95%以上,基本没有旷工、缺勤。安康机砖厂整顿前出勤只有百分之八十五最低时只有百分之六十,一人一月只生产九百多块砖,通过整顿,很多人完不成任务不下火线,十二月份产量提高了两倍半。一九七二年,安康地区在三线建设任务繁重、原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工业生产稳步上升,完成了当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完成了五千万元,比七一年增长百分之十。原煤、发电机、脱粒机、农用水泵、硫磺、烤胶、厂丝、丝织品、饮料酒、骨粉等主要产品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二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当时农村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普遍存在分配不兑现,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状况,在1971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中发〔197182号文件)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反对忽视个人利益的倾向,要求各地不要硬搬照套大寨的管理办法,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农业要全面发展,不能把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规定了有利于集体增产个人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和使分配兑现的一些具体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安康地委认真组织全区各县都及时进行了学习、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和省委批转的省革委会《农村经济政策座谈会纪要》,提出了贯彻措施。并于1972年1月14日下发的《关于检查当前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把《指示》执行情况作为一项检查内容,1972年3月26日专门发出了《关于落实主管农村经济政策单位的通知》,要求各级单位要有一名负责同志亲自抓这项工作,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日常工作。

从全区情况看,各县按照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狠抓了分配政策、劳动管理政策、粮食政策、经营管理政策和生猪、耕畜饲养管理、肥料等政策的兑现。多数地方按照《六十条》规定,改进了评工记分办法,实行了两基本保一基本和劳动定额,坚持男女同工同酬,改善了经营管理,生产队一般都开展了“小四清”,进行了年终决分,狠抓了兑现,社员存款普遍增加。据统计,截止19722月底,全区社员存款达七百八十三万七千元,比七一年同期增长一倍多。凡是中央82号文件贯彻得好的地方,社员革命、生产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把妇女和辅助劳力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旬阳县长沙公社,过去社员欠款很多,落实政策后,经济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在信用社存款即达二万余元。紫阳县三星大队第二生产队,许多过去多年不出勤的妇女,落实新政策后都争相出勤。

四、教育事业整顿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70%,有些县仅达60%左右,很多生产队连一所学校也没有,不少青少年还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

19711012日,安康地委为贯彻落实全国和省教育会议精神,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教育工作会议的意见》,提出打一场普及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人民战争,大力普及农村小学教育、扫除文盲的见。会上提出了力争在1972年社社有一所七年制学校,1973年每区有一所完全中学,每个生产大队有一所五年制学校,各县有计划的选拔优秀工人、复转军人、插队、返乡知识青年和工人结合较好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明确了学校管理体制、学制和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明确提出在安康地区一至五年级上文化课的时间应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八十五;六至七年级应占百分之八十;八至九年级应占百分之七十五。其他部门不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向学校布置其他任务,学校不得随意停课,全区开始重视文化学习。并恢复实行民办公助的公办教师工资制,口粮由国家供给;民办教师每人每月国家补助工资不低于二十元。

经过整顿,全区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各地学校恢复了招生,调整了教学。宁陕县19729月全县公办教师354人,民办教师202人,教育整顿使教育事业有了进展,全县5所中学有3所恢复了招生,有初中班3个,完小28所,初小220所,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以上。经过整顿,旬阳县中、小学校发展很快,绝大部分公社设立了中学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89.6%,全县共有中学15所,各类小学1472所。

五、结束语

由于由于周总理批判“极左”思潮的正确主张受到江青一伙的抵制,周总理主持的各项整顿被迫中断,安康地区克服“极左”思潮、纠正无政府主义力不从心,底气不足,许多工作是虎头蛇尾,“文化大革命”错误未得到根本纠正。

1972年前后,中共安康区委狠抓批林整风路线教育,贯彻落实了周恩来主持下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解决了文革以来安康地区在组织、经济、教育等方面一些突出问题,解放了一批干部群众,一定程度上调动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初步扭转了经济混乱的局面,批极“左”的主张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加深了人们对“文革”的怀疑和否定,为后面75年整顿奠定了基础。 (执笔:赵文成)